欢迎访问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今天是:
学习参考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党建工作 >> 学习参考 >> 正文

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需要准确把握的几个重大问题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20日 11:34    作者:    来源:     点击率: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大思想武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首先要在学懂弄通上下功夫,在全面系统学习领会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抓住关键、抓住精髓、抓住要义,准确领会和把握新理念、新论断、新任务、新举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和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虽然是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但不能把党的十九大作为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起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回望历史,从治国理政新变化、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等方面得出一个重大结论:从党的十八大起,我国社会发展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在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们使用过新时期、新阶段、新世纪新阶段等不同的概念。新时期指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启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世纪新阶段说的是从20世纪跨入21世纪,就是指21世纪。新阶段用的最广泛。新时代和新时期、新阶段的表述是怎样的关系呢?新时代在一定意义上和新时期、新阶段有相同相通之处,它主要是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从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从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这个角度使用的概念。新时代比新时期、新阶段更鲜明、更响亮、更具感召力,更能反映出时代本质的特征。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我们所说的新时代,不是历史学上时代划分的概念。

总之,党的十八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坐标点,是重大历史节点。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认识和理解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重大新判断。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论断,是符合当时我国实际的。但是因为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后来对这个正确的判断没有坚持下来,偏离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面。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专门在党的八大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表述,即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二大以后,这个表述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规范表述。

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如果从1956年党的八大开始算起,至今已有61年了;如果从1981年作出历史决议算起,至今也已有36年了。这几十年间,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社会生产和人民需要两个方面来看,这个表述都不适应了。

从社会生产上看,“落后的社会生产”的表述已经不能完全反映我国当前的实际。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千差万别,既有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这些大都市、大城市,其城市建设、城乡面貌,即使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毫不逊色。用“落后的社会生产”不能覆盖地域上的不同发展水平。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等大幅提升,进入世界前列。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20多种工农业产品产量在世界上居于第一,有许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许多产品的科技含量、技术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超越。如果再用“落后的社会生产”的表述,已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不仅说服不了人民群众,也说服不了国际社会。

从人民需要上看,“物质文化需要”的表述也已经涵盖不了人民的需要。当前,人民群众的需要是多方面、多领域、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不同群体的需求也是千差万别的。除了物质的、文化的需要以外,还有政治方面的需要,比如公平、正义、法治的需要;还有生态方面的需要,比如对改善空气质量、土壤污染、水资源污染、食品不安全状况的需要,等等。

我国社会发展现在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包括东部、中部、西部地域上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发展之间不平衡不充分;不同群体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认识和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时,要把握好“两个充分认识”。

一是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全局性的、历史性的,不是局部的、暂时的。这种全局性、历史性变化,给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要求,要求我们要有问题导向意识,什么问题来了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矛盾问题突出,就集中力量解决什么矛盾问题。问题倒逼改革,我们就用改革解决问题、促进发展。

二是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对我国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是动态过程,不平衡不充分是永远存在的,但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不平衡不充分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就必须下功夫去认识它、解决它。事物从量变到质变,需要越过一个“度”,也就是达到一个节点。只有达到了节点,才会发生质变。

现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一个量变的过程、积累的过程。因此,不能因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就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另外,判断一个社会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矛盾,也不能以经济一个方面的因素去看,而是要从社会各方面的因素综合去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历史告诉我们,社会发展阶段必须判断准确,既不能超越,也不能落后。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经一度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搞了“大跃进”,最终欲速则不达,越想快就越快不了,受到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惩罚。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深刻汲取历史教训,作出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判断。这里所指的长期到底长到什么时间呢?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讲的是100年。他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100年不动摇。100年,这一方面表达的是一种决心、一种意志,另一方面表达的也是一个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一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大概是100年。党的十九大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比以前规划的目标提前了15年。到2050年或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从世界角度看,我国虽然“块头大”,但“虚胖”,在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经济结构等方面还含有一定的“水分”。我国虽然大,但大而不强,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对此,我们也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我们在认识和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时,只有抓住了上述“两个充分认识”,把握住“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和统一性,才能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四个伟大”的相互关系

党的十九大提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四个伟大”是有着严密逻辑关系的。

“四个伟大”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总方略、总框架、总坐标、总抓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四个伟大”,是按照实现伟大梦想这一条主线,也就是按照我们党实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分别展开论述的。“四个伟大”既有各自的内涵,其内在关系又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必须强调的是,“四个伟大”并非平行的关系。最核心最关键的就是建设伟大工程,它起着决定性作用。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长期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的这种历史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伟大斗争能不能取得胜利,取决于中国共产党;伟大事业能不能取得成功、推进得好不好,关键在中国共产党;伟大梦想能不能实现,也在于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凝聚起磅礴力量。同时,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不要空谈,不能脱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内在关系

党的十九大要求全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并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我们要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是完全一致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理论上进行的高度概括和凝练,主要内容体现在“8个明确”,它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是在实践层面、方略层面的展开,主要表述为“14个坚持”,它是行动纲领层面的表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是一个有机联系、相互契合的完整理论体系,必须贯通起来把握。不能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基本方略分割开来,机械地、呆板地、僵化地理解。当然,思想理论和战略部署可以从不同角度深入学习,加深领会,但必须始终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来对待,作为整体的一个系统来统筹、来思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一致性,不能将“8个明确”和“14个坚持”生搬硬套地一一对应,要抓住最关键最核心最本质的联系,基本方略本身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步走”战略安排的表述

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未来的30年,分两个阶段作出战略安排,也可称为“两步走”战略安排。现在,有人将党的十九大“两步走”战略安排表述为“又一个‘新三步走’战略”。这种表述,我认为应该慎重使用,否则容易产生误解和歧义。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同“小康”这一富有中华传统文化意蕴的话语结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两步走”战略: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前10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10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1987年,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制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十三大确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主要是对第三步战略作出具体安排。即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的十九大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作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第一步,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把原来“三步走”战略的最后目标提前了15年。第二步,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奋斗目标将党的十七大党章中的基本路线表述的奋斗目标增加了两个字、修改了两个字。增加了“美丽”,对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生态文明建设。由此构成了“富强”对应经济建设、“民主”对应政治建设、“文明”对应文化建设、“和谐”对应社会建设、“美丽”对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完整格局,并根据目标任务的变化,将“国家”修改为“强国”。

为什么有人说是“又一个‘新三步走’战略”呢?他们主要是将党的十九大到2020年仍然作为一步。虽然这个时间段有一个目标任务,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已经作了安排部署,我认为不应该作为单独的一步,还是应该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表述称之为“两步走”战略或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为好。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奋斗目标的接续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完整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思想。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一个战略目标、三个战略举措,构成完整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思想逐步发展成为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

有人认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是管长远的,是短期的、阶段性的。提出这个问题的主要依据就是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第一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就实现了。所以,这个战略布局到2020年也就完成使命了,也就完结了。党的十九大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明确答案,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在学习时给予关注。事实表明,这个战略布局是管长远的。在新时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是始终有效的、管用的。

我们要用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全面的眼光观察问题,要在一般意义上、原则意义上、普遍意义上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而不要局限于具体内容的表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是我们大目标下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已经提出了新的目标,那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认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后,第一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或强国)所替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依然是一个战略目标、三个战略举措的完整体系,依然是管长远、管根本的,至少要管到本世纪中叶即2049年或2050年。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