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今天是: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教师拜访校友翻译家我院退休教师王晋华教授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23日 15:25    作者:    来源:     点击率:

2021年3月20日,在三月末明媚的阳光里,我院老师张丽燕、王艳、韩正、李建明一行四人拜访了我院校友、退休翻译家王晋华老师,并进行学术交流探讨。

王晋华老师退休前是我院教师,硕士生导师,几十年来,翻译出版著作三十多部,其中《鲁滨逊漂流记》、《了不起的盖茨比》等脍炙人口的名著已由多个出版社出版。其他作品还有《傲慢与偏见》、《老人与海》、《寂静的春天》、《永别了,武器》、《月亮和六便士》、《刀锋》、《面纱》、《毛姆短篇小说选》、《居里夫人自传》、《自卑与超越》等小说、《狄金森诗歌选》、《朗费罗诗歌选》、《爱默生诗歌选》、《哈代诗歌选》、《一个孩子的诗园》、《英美爱情诗歌选》等诗集,还有《美国现代小说论》、《美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希利尔讲世界历史》、《希利尔讲世界地理》、《希利尔讲世界艺术》的文学理论书籍,计有几百万字。

其中的名著也有多人在翻译,在已有译本的情况下对这些名著进行翻译,推陈出新,难度不小,王老师却视此为乐趣,从现在出版的情况来看,王老师的翻译确实做到了译出上乘之作的境界。王老师以他的才华,用流畅的语言和现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些文学名著,给现在的读者带来无尽的享受,其中王晋华老师《傲慢与偏见》的译本成为“新编语文阅读文库——青少年经典大阅读”选书。

来到王晋华老师的书房,左右两边是整整两书架的书,一部分是原著、一部分是中文的译本、一部分是文学书和工具书,还有出版社把王老师的译本出版后的赠书。

王老师给四位老师谈到了他的“Rapid Translation”, "‘Rapid Translation’是由奈达提出来的,我感觉这样做,真的不错。这样翻译就是翻译时要有一定的翻译速度,才能与作者的翻译思路相对接,译出来的作品,能与原著的口气、思路连贯起来;在修订的时候,需要的力气就比较大,认真细致是必不可少的。按照这种程序做出来的翻译作品是比较切合原著的,而原著自有其本身的魅力。我翻译《魔戒》(此书即将出版)第一部有六七百页,用了七个月时间。”

王老师还谈到了翻译技巧的问题,“大体上保留原谅的语序和用词特点”、“鲜少用连词,只用逗号”、“如果原文暗含多种理解的可能性,只译不释”等,这些看起来普通的话语,是王晋华老师多年来的翻译实践积淀。

另外,王老师还谈到了坚持翻译的“秘诀”。进行如此规模的翻译,需要时间,也需要精力。王老师每天在计算机前坚持五六个小时的翻译,用电脑输入而非手写,多年如此,为了保持良好的体力,他每天下午都步行几公里锻炼身体,现在的王老师依旧身强体健,精神矍铄。

时间过得真快,一个多小时一下就过去了,四位老师得到了王晋华老师深深的教诲,在即将告辞的时候,王老师又送给每位老师一本《傲慢与偏见》译本做为纪念。

韩正老师曾是王晋华老师的研究生,他给出了王老师如下的译价:观其文,知其人,在王晋华老师译作的字里行间,恰恰反映出王老师的译风译德。正如中国翻译史上,著名的译家都讲究严谨的译风一样,“心中想着读者,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 的精神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谋而合。王晋华老师心中装着这一点,严肃认真地理解原文,一丝不苟地斟词酌句,呕心沥血地反复推敲。

译书是译给人读的,读者是第一服务对象,心中想着读者是每个译家的基本出发点。王老师每译完一本书、一个章节、一句话、甚至一个词,就把自己摆在读者的位置,先读一遍,看看句子通顺不通顺,然后认真修改,直至满意为止。

王老师心中想着读者,他“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生动地再现其神韵和语气”。 他本着对原著者负责、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的精神,用尽心血,悉心探索,反复钻研,逐字逐句审察入微,想方设法解决疑难,从而准确理解原作。他以科学的态度吃透原文,尊重原作,从来没有半点的敷衍搪塞。他的严谨译风,为我们树立了榜样。